过去几年间,随着中国的汽车企业将国际化作为企业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步。越来越多的国内车企开始通过“走出去”,逐渐参与到国际市场的争夺中去。这其中,作为出口大户的商用车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表现尤为亮眼。
但是,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受到出口市场需求低迷、贸易壁垒逐渐高企、部分地区政局动荡不安以及人民币升值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一直呈现快速增长势头的汽车出口,也开始出现小幅下滑。在这种背景下,商用车也未能幸免。
江淮轻卡已经连续多年保持行业出口第一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整理的海关进出口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前十个月,国内共出口整车 78.12 万辆,其中载货车出口 24.16 万辆,同比下降 10.5%;客车出口 13.69万辆,同比增长 33.4%。细分市场的表现不佳,使商用车的整体出口形势不容乐观。2013年1—11月,商用车共完成出口 34.51 万辆。这一数字较之上一年同期下降了 3.5个百分点。
面对出口市场的小幅震荡,国内商用车企业也开始对其国际化战略进行重新的规划和调整。一位行业专家就坦言,过去中国的商用车产品主要靠具有竞争力的价格,不断抢占国际市场的份额。但随着需求增长的乏力,以及人民币的升级,这种价格优势正在被逐渐削弱。在这种情况下,对中国商用车的出口战略进行调整已经迫在眉睫。
“与过去过分看重出口数量不同,现在国内的商用车企业开始越来越多的关注品牌形象的建设,以及服务能力的提升,不再片面追求‘走出去’,而更加重视‘走进去’。”一位商用车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这种思路上的转变,使一些商用车企业开始对其海外市场的拓展模式进行升级。而这,也使得国内商用车企在海外投资建厂的步伐明显加快。
中国重汽近年来就将海外投资建厂作为巩固自身国际市场地位的重要举措。据悉,其目前在尼日利亚、马来西亚、俄罗斯、伊朗等国,都已经有了投资建厂的意向。此外,江淮、东风、福田、一汽解放等企业,在巴西、印度、俄罗斯等国的一系列建厂项目也都在按照规划推进。
虽然很多商用车企都越来越深刻的意识到调整出口战略的重要性,但是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售后服务跟不上等问题,仍然为我国商用车出口市场的持续增长蒙上了一层阴影。
针对这些问题,商用车企业也在通过自身产品品质的提升,以及服务能力的升级,不断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一汽解放推出感动服务,东风打造阳光服务,中国重汽升级亲人服务,陕汽为用户提供贴心服务……越来越多的重卡企业开始通过打造服务品牌,来提升其市场竞争力。除了重卡领域外,2013年江淮汽车还在轻卡行业内,率先对轻卡服务品牌进行了全面升级。通过构建全程呵护的五星服务,来提升客户对于服务的满意度。
而这些努力,显然还远远不够。在江淮汽车国际公司副总经理张鹏看来,要想在国际市场上获得长期稳定的增长。对于汽车企业来说,首先要做的就是对产品进行系统策划。因为与国内相比,海外市场的销售环境、使用环境、路况、驾驶习惯都有所差别,因此要想把产品卖到海外,就需要结合出口目的国的使用状况,对产品进行合理规划。在此过程中,企业不仅要对行业的一些观念、用户核心的价值需求做一些分析,把用户的需求转化为产品的设计依据,同时还要建立全球法规库,对标准和流程做一些研究,并据此对产品进行一些适应性的开发和改进,从而使其能够更好地满足海外用户的需求。
其次,企业还需要进一步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营销定位和渠道定位。他告诉记者,为了保证在一些市场上的领先地位,江淮将市场划分为重点市场、战略市场和新兴市场。并且,根据定位不同,设置了不同的市场拓展策略。比如对于战略市场,江淮主要在那里进行地产化,通过建立营销中心和制造基地不断储备资源;而在新兴市场,则主要通过资源的更优化配置,提升快速响应市场的能力。
此外,不断完善企业在全球的渠道布局也是“走出去”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这其中,战略伙伴的选择和培养尤为重要。不管是销售还是服务,国内车企在海外都需要通过当地的经销商这一载体来实现。这就要求企业选择的经销商,必须具备一定的销售服务能力。唯有如此,他们才能承担起巩固优势、开拓市场的重任。
“只有在产品、服务、渠道等多方面都进行行之有效的调整和突破,国内商用车在国际市场上的抗风险能力才能逐步增强,从而为中国商用车出口市场的长期稳定增长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张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