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韬克商用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名品鉴赏 > 轻微卡 >
经销商库存 汽车物流的待解难题

来源:现代物流报    作者: 阅读:19 日期:2013-10-18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9月份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市场占有率从23%提升到27%,长城、长安、吉利、海马等几家企业都实现了大幅增长。

这是一个好消息,但很多人不禁要问,近两年持续纸迷的自主品牌汽车,有什么法宝能短期实现迅速增长?这个明显有悖于商业规律的现象,是否内藏悬机?

对此,业界普遍认为,这并不是市场回暧的迹象,其更倾向于“企业调整销售策略,人为控制库存造成的”。通俗的解释,就是厂家把更多的车卖给了经销商,而经销商并没有卖给消费者。

对于厂家,可以迅速把产销数据做得好看,但对于汽车的整个物流环节来看,就形成了一个库存结点,这绝不是好现象。

在汽车生产和销售过程中,汽车物流并不会特别顺畅,理论上可能形成多个库存结点,比如出厂环节,中转环节和终端环节,而基于提高资金周转速度的考虑,汽车厂商都在努力的减少这些库存结点,最理想的状态就是“零库存”,即厂家生产的车,一下线就上物流车运到销售终端,而销售终端接到车后立即向消费者交车。

可事实上,由于中国整车物流的整体水平所限,这种理想的状态很难实现,而汽车厂商近百年来也一直为此而努力。

谁的零库存?

为了优化整车物流,汽车主机厂纷纷提出了“零库存”战略。

其实,零库存最初是在零部件供应环节实施的一种降低成本战略,是丰田汽车独步天下的“精益生产”的核心。后来这种策略在整车物流环节被引入,就是目前各大公司极力推行的“订单式生产”。即经销商根据市场向厂家下订单,厂家根据收集上来的订单进行排产,然后发货,这样使整个整车物流环节有计划地进行,减少了资源浪费。

但在具体运行过程中,这种策略也遇到很多尴尬。作为市场终端的经销商,确实可以准确的把握市场需求,但是其向厂家下的订单,并不是已有的客户订单,而是根据市场需求对未来做的一个预判,人为地增加一些库存量,也就是“囤货”,尤其是对于一些畅销车型,或者一种车型的畅销款式。

而对于厂家来说,要平衡自己的产品构成,并不能完全按经销商的订单进行供货,其要结合自己的情况进行调整。比如经销商不可能只订畅销车型,非畅销车型也必须要进货,甚至出现厂家强推非畅销车型,要求经销商按比例进货,即几辆畅销车必须搭一辆非畅销车的“强行搭售”现象。

经过了两方的博弈,对于整车物流来说,各个结点上的库存就会发生改变。对于厂家,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需求进行排产,生产出来的汽车第一时间出库发给经销商,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或接近于“零库存”。但从整个物流环节来看,前端库存压力减小了,代价是后端库存压力陡增,经销商每个月的进货不能完全消化,就形成了库存积压,必须寻找合适的场所存放,资金的压力就来了。

所以说,目前中国汽车物流环节所谓的“零库存”,很多都只是一个概念,是厂家把库存转移到经销商实现的。从整个物流过程来看,其并没有节约成本,有时候甚至浪费更大。

把库存转移到经销商,从整个物流过程来看,是无法实现节约成本的.jpg

把库存转移到经销商,从整个物流过程来看,是无法实现节约成本的

经销商的压力

库存的转移对经销商造成的压力,随着市场的变化,影响是不一样的。市场好的时候,经销商可能会主动增加一些库存,这时候有库存就意味着有钱赚。至于一些厂家搭售的车型,实在处理不了也问题不大,因为整体上周转得比较顺利。

但市场不好的时候,经销商的压力就来了。库存无法消化,每个月都在累加,就需要找到合适的场所存放。一般经销商建店后都有一定的库存能力,但如果库存量超过了他的库存储量,就会产生一系列问题,就必须寻找新的库存场所。而为了节约资金,这些场所一般都是价格便宜,对汽车的保护措施肯定不到位。近几年车市起起伏伏,经常可以看到在城市废弃的工厂,暂时未开发的工地,以及城市的边边角角,效区的公路边等地,成了商品车的临时库存基地。

对于经销商,这些商品车要占用大量的资金,库存环节又要占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就是形成了二次物流。一般情况下,经销商的4S店旁边都会有自己的仓库,这样消费者购车后可以方便提车。但如果库存场所离销售场所太远,就必然存在二次运输的问题,这就给新车的安全造成隐忧。

对于商品车是有“零公里”要求的,一般上点档次的乘用车在实现销售前公里表显示是零,但这并不表示该车车轮没有启动过。售前新车里程表在锁死状态,在你签订合同准备提车前,售后都要对你的新车做一个PDI全车检查,同时用解码器启动里程表锁,这样里程表开始工作。

实际上,对于新车的零公里,0-10公里都是正常的,而在送车环节,如果库存地离销售地过远,送车里程就会增加,而这个过程中安全的隐患也就更大。相信谁都愿意自己新买的车尽量行驶得更少,哪怕是符合标准的10公里以内也会有心理障碍。当然,这些具体的细节,对于消费者或者永远是未知数。

还有就是,业内普遍认为,汽车经销商的库存比在1-1.5比较合理,但近几年车市低迷造成部分品牌经销商的库存比远高过这个数,甚至达到3。这让经销商压力巨大,不堪压力而退网的现象实有发生,反过来对汽车厂家的品牌和渠道也有很大损伤。

破局之道 

解决库存这个问题不能单靠经销商的力量,需要厂商之间共同协调配合,而且这也不完全是销售政策的问题,其实也是一个物流优化的课题。传统的整车物流只是把汽车从甲地运送到乙地,而现代物流则是涉及到厂家的配货和经销商的订货决策,如果可以更合理地根据市场需求发货,就能更大限度地控制库存,以趋更接近于零库存。

前面提到,库存是正常销售额的1到1.5倍是安全库存,这是销售业界的普遍共识。单品安全库存的管理重点是对每一个单品有销售分析,清楚每一个单品的周转次数,对于周转次数高的产品一定要有断货时间估计,以便提前订货。但同时也要把终端销售和仓库结合起来分析,单品销售递增或递减首先都只是在零售终端表现出来,而仓库发货的体现则会滞后。

这就需要厂家在下指标和订货的时候要科学决策。首先厂家在下指标的时候,不能只看经销商提供的计划,因为经销商对市场的判断有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偏差,况且商家难免会为“囤积居奇”的心理。厂家应该监控商家每月的销售情况,再结合每月物流数据对经销商的销量和库存情况进行了解,综合各种因素做出判断。而经销商在订车过程中,要对自己的库存水平有清醒的认识,对市场的判断不能太激进,因为市场相对好就超出自己库存水平订车风险很大。

另外,汽车经销商普遍向郊区发展,除了地价的因素外,郊区的物流优势也是考虑的重要因素。大城市的各种限行政策不利于物流车行动,而库存场所也很难找,而郊区完全不存在这种问题。在销售环节,可以通过在市中心设展厅的方式,只订车不提车。

尽管汽车是仅次于房子的“大件儿”,让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是终归也是一种商品,在终端的库存管理问题上,并不比快消品更简单。如何从物流的起点进行科学地管控,仍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