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韬克商用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名品鉴赏 > 轻微卡 >
哈飞汽车裁员引关注 整改迫在眉睫

来源:腾讯汽车    作者: 阅读:21 日期:2014-04-04

日前,媒体铺天盖地的关于哈尔滨哈飞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下文简称哈飞)“裁员”的报道令这家已有35家之久历史的国企再次进入公众视野,成为了大家的关注对象。哈飞汽车相关负责人透露说企业正研究包括探索混合所有制经济和引进合资合作等多项改革方案。

20140404哈飞.jpg

整改迫在眉睫

“我们现在的确比较困难,但是我们也在积极努力的脱困之中,也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哈飞能好起来。”在沟通过程中,焦急和诚恳成为了对哈尔滨哈飞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下文简称哈飞)相关负责人留下的印象。

哈飞的困难最直观的体现主要在两方面:销量和企业净利润。

从销量上来看,近几年,哈飞的销量日益下滑,从2009年的超过22万辆滑落到2010年的18.44万辆,到了去年,年销量骤跌至4年前的十分之一,仅2.14万辆(均不包含出口)。

从净利润上来看,尽管长安汽车还并未发布2013年与哈飞汽车的关联交易公告,但从去年发布的公告来看,2012年,哈飞亏损约7.6亿。而据哈飞总经理刘正均此前透露的消息,哈飞去年减亏1.1亿元。由此计算,哈飞去年仍亏损约6.5亿。

有分析人士认为,哈飞的困境与其被中国长安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 司(以下简称“中国长安”)并购后,母公司对其发展规划不足、任由其“沦为代工厂”有关。

但这样说似乎略显不公,中国长安也着实做了一些努力。中国长安在并购哈飞、昌河之后,曾提出要“三箭齐发”的战略,将三者研发领域进行整合,并对其旗下微车产品进行细分。为此,长安之星S460在2009年底移至哈飞生产,但市场表现并非十分乐观。在哈飞年度亏损高达7.6亿后,长安又将畅销车型悦翔V3交由哈飞代工,尽管哈飞因此而减亏1.1亿,但仍未能止住其亏损态势。

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人士看来,哈飞现在的处境还与其固步自封、不知进取有很大关系,“哈飞原本引进的几款车型销售量还算不错的,但是由于哈飞的管理层缺乏合理的市场战略,错失了发展的良机。”

的确,哈飞曾因为路宝、赛豹、路尊小霸王等车红极一时,但它却并未乘胜追击,针对市场推出更多产品,反而“停滞不前”。随着细分市场中竞品日益增多,鲜少有新产品面世的哈飞也逐步淡出了消费者的视野。

寻求合资合作

“我们正在研究一系列的改革调整,其中也包括探索混合所有制经济以及引进合资合作等多项方案。”该负责人向透露。

有消息人士称,哈飞已针对合资合作展开部分工作,包括与其他企业接洽商谈等。

其中,合作较好理解,现行的“代工”即可理解为是一种合作。目前,哈飞生产线上主要是为长安汽车“代工”悦翔V3车型,这也成为了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之一。“仅靠代工的话,想生存并不容易。”业内分析人士如此表示。但在行业资深媒体人张毅看来,尽管代工“利润并不高,但起码可以制造利润,能让哈飞养活自己。”

而针对哈飞是否将在明年开始代工嘉年华的这一传闻,该负责人并未予以回复。她对究竟选取哪家作为合作伙伴、如何合资合作仍三缄其口,只是称“现在还不到可以公布的时间点。”

有分析人士认为,对连续亏损的哈飞来说,其在寻求合资合作伙伴谈判桌上最重要的砝码就是哈飞的生产资质。在汽车领域,生产资质可谓汽车企业的生命线,只有拥有生产资质的企业才能够进行汽车的生产,可以说没有资质就没有一切。2009年中国长安并购哈飞和昌河之时,业内就有分析人士称其最大的收益就是二者的生产资质,但时至今日,长安并未让这二者的利益得到最大化体现。

“合资”这一说法也令业内人士猜测其是否会走上与昌河相同的道路——寻求独立、在中国长安外部寻求合作伙伴,针对这一质疑,该负责人予以了否认。

“我们并不质疑我们的母公司,我们也不会与长安‘离婚’,两口子都是为了把日子过好。”在沟通中,该负责人多次强调了哈飞寻求合资合作的前提是不脱离中国长安,在中国长安的大框架下寻找生存之路。“其实长安也在帮我们想办法,帮我们脱困。”但究竟如何帮助,该负责人并未透露。

曾有分析人士认为,作为在东北地区唯一的布局,中国长安可以将哈飞作为其面对东北、华北、内蒙等市场的一个“组装厂”,让新车在当地进行当地装配、散件组装。对于长安来说,也可以考虑“将哈飞作为东北据点,增强布局。”

有待市场考证

无论如何“合资合作”,哈飞都将从其合作伙伴处获得更多支持。从产品角度来说,哈飞也将有望推出更多更具有竞争力的车型。

据了解,哈飞在今年内有望推出一款电动车。但在目前国内电动车市场前景并非十分明朗的前提下,此举是否能够“拯救”哈飞还有待于市场的考证。

2009年由政府“拉郎配”促成的中国长安对昌河、哈飞的这桩兼并重组似乎结果并非十分理想。昌河在去年年末终以“独立”、脱离长安而告终。哈飞也即将迈入“整改”的道路。汽车行业营销专家张志勇曾指出,“对长安来说,应该采取更加强势与怀柔兼容的政策,将收购的企业更快速地进行实质性整合,以符合集团公司长远的利益。”

这一观点同样适用于其他与哈飞、中国长安境况类似的汽车企业。对部分品牌力并非十分强劲的自主品牌车企来说,寻求通过与更强的车企合作来壮大自己无疑是一个“聪明之举”,但在合资合作过程中究竟如何做才能达到利益的最大化则是双方所必须要提前思考的问题。